德国经济历史学家卡尔·马克思曾说,人类历史的下层结构是经济。经济是推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社会文化制度的上层结构的力量。因此,当经济发生明显的变化时,整个社会的面貌也随即改变,而这最终决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核心论点之一,实际上确实是更为复杂的概念。
然而,即便如此,如果大胆地将马克思的这一下层结构论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世间万事皆因钱而起。” 这一论点一样能应用于20世纪初那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这些巨大的悲剧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为了金钱。今天,我们将通过“金钱”这一关键词,来重新理解帝国主义和世界大战,这两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
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就是工业革命。这一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英国拉开序幕。工业化的浪潮从英国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这场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从未经历过而前所未有的局面。
不是因为商品匮乏,而是因为商品过多导致无人购买的局面。供应量爆炸式增长,但需求却难以跟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只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要么减少供应,要么增加需求。然而,减少供应显然不可能,因为那意味着工厂停工,也就是停止赚钱。
剩下的选择只有增加需求。然而,问题就在于,即便是对现代国家来说,增加需求也始终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课题。因此,当时欧洲的资本家们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走出欧洲的框架。欧洲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过于狭小的市场,资本家们与国家结盟,开始向全球寻找新的市场。
但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对外探索的性质。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中世纪欧洲的冒险家们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他们的目标是征服与掠夺。当时,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主的欧洲冒险家们,用武力征服了土著居民,并掠夺了他们的金银珠宝。然而,工业革命之后,这种浅层次的掠夺已经没办法满足需求,而是以“贸易”为名,进行更为根本性的剥削。他们想要的不再是土著居民的金银珠宝,而是他们的一切。
深受帝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欧洲列强,为了掠夺殖民地,采取了更加周密且系统化的行动。他们将殖民地的经济结构重新规划,以符合本国利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与印度的棉纺织产业。如同众所周知的,印度长期以来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此期间,印度成为了英国棉纺织品的主要市场。
英国从印度土著手中剥夺土地,建立种植园,剥削当地劳动力种植棉花。这些棉花被加工成纺织品后,再运回印度销售,换取。随后,这些被带往中国,换取白银,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当然,这种剥削行为并非英国独有,而是所有欧洲列强的普遍做法。
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剥削土著劳动力,建立大规模种植园,廉价获取棉花、糖、咖啡、橡胶等原材料,用这些原材料制成商品后,再强制销售给殖民地,从中获取巨大利益。就像坐享其成这句成语一样,对于列强而言,殖民地已不再是简单的掠夺对象,而是他们财富的主要来源。
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全球的每一片土地都开始有了所谓的“主人”。对于列强而言,更多的殖民地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更多的财富,因此欧洲列强争相寻找殖民地,在全球各地插上自己的旗帜。然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未能加入这一行列,那就是德国。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铁路、高速公路、运河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庞大的工程需要依靠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然而,在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主导的统一之前,德国由近40个小国家组成,它们仅仅是一个极其松散的联邦。由于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德国无法实施国家主导的工业化。
因此,当德国开始工业化并寻找殖民地时,世界上的所有土地几乎都已经被瓜分完毕。当然,这并不代表德国绝对没获得殖民地。只是,那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多样的优质殖民地早已名花有主,德国只能捡拾剩下的“残羹冷炙”。对于德国来说,这种现状显然是无法令德国满意。
他们和其他列强一样,也想拥有优质的殖民地。那么剩下就只有一条路:掠夺他人的殖民地。
德国的这种野心,在皇帝威廉二世推行的所谓“世界政策”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所谓“世界政策”,是指通过增强德国的国际地位并实现帝国主义目标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军事扩张。为了在殖民地争夺战中占据优势,威廉二世致力于大规模建造战舰,大力扩张海军力量。这种军事扩张显然对四周的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这些国家也不得不加紧军备扩充。
与此同时,英国与法国、俄罗斯签订了相互防卫条约,虽然当时仅仅是为了应对有几率发生的战争,但这项条约后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基础。同样,德国也联合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自己的阵营,后来成为“同盟国”的一部分。
在这种各国扩军备战、分立阵营的紧张氛围下,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着欧洲。最终,1914年,在萨拉热窝响起了第一声枪响。一名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青年枪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子,这一事件引发了奥匈帝国的强烈愤怒。他们向塞尔维亚发出了包含10项严苛条件的通牒,威胁如果不接受,将立即宣战。这些要求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的主权,但即便如此,塞尔维亚仍选择低头,除了其中一项条款外,其他全部接受。这一刻,一战的火种实际上还有可能被扑灭。然而,德国却希望将这点火种引燃成熊熊大火。
于是,德国在外交上施压奥地利发起战争,同时承诺给予无限支持。当时,高喊反斯拉夫主义的俄罗斯决定出兵援助塞尔维亚,而德国则承诺如果俄罗斯干预,德国将动用军队阻止。因此,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俄罗斯向奥地利宣战,德国则向俄罗斯宣战。这一连串的宣战最后导致协约国与同盟国互相宣战,欧洲全面陷入战争。
由于德国帝国的野心,整个欧洲大陆被战争的火焰吞噬。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场因工业革命而注定爆发的战争,本质上是列强之间的一场殖民地争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约3700万人伤亡,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战败的结果是德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相继解体,并在这些废墟之上建立了新兴的共和国。例如,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奥斯曼帝国则转型为土耳其共和国,而奥匈帝国分裂成多个独立国家。然而,帝国的解体并不代表他们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也会随之消失。
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签署了处理战败国的《凡尔赛条约》。战败国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这份条约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苛。这主要反映了在一战中直接遭受德国侵害的法国的强硬立场。法国竭力主张对德国施加巨额赔偿和严厉制裁,这种程度甚至让其他战胜国都认为过于苛刻。
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曾明确说,法国不应将《凡尔赛条约》作为对德国进行私人复仇的工具。此外,英国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对该条约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如果条约按照当前内容签署,德国将再次陷入野蛮之中。这位官员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那么,究竟《凡尔赛条约》有多严苛,以至于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实际条款内容相当冗长,但我们大家可以简要概括其中几个关键点。
首先,德国必须支付巨额赔款,并放弃其所有的殖民地。此外,德国还需要将大面积的领土割让给战胜国。例如,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富含铁矿石和煤炭的资源重地,丧失该地区对德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军事方面,德国受到严格限制,不仅被禁止拥有包括坦克在内的任何重型武器,还被禁止拥有战舰和潜艇,甚至连空军也被彻底解散。
同时,为避免德国再次与法国在西线交战,德国被要求将西部的莱茵兰地区设为非军事区。此外,德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受到战胜国的控制。条约要求德国对所有国家普遍实行最惠国待遇,并且不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实际上意味着德国无法采取任何措施保护本国的工业。
虽然《凡尔赛条约》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德国施加了极为严苛的惩罚,但其中最具破坏性的惩罚,或许并非看似显而易见的军事限制,而是巨额的战争赔款。
当时的1320亿马克究竟是多大的金额,现在我们可能难以直观理解。然而,这笔赔款的规模是可以估算的。因为当时各国虽然略有差异,但仍处于金本位制时代,因此能通过黄金的价值进行换算。
首先,当时1公斤黄金的价格按照金本位制下的美元计算约为665美元。换算为马克,1公斤黄金相当于5320马克。以此计算,1320亿马克折合为24812吨黄金,这是一笔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
法国向德国要求的赔款金额,竟高达1.8万亿美元。这也是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众多协约国中最引发担忧的一项条款。这样的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德国如何偿还?即便是经济繁荣的国家,也会因为偿还如此巨款而遭受巨大冲击,更何况战败后的德国经济几乎已经破败不堪。因此,这笔赔款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偿还的,德国的经济崩溃几乎是板上钉钉。而法国的目的正是如此。尽管德国试图向国际社会申诉这笔赔款过于苛刻,但法国的立场丝毫未变,最终赔款金额被严格执行。此外,若德国未按时支付赔款,法国便威胁要立即封锁德国的海运,切断粮食进口,并进一步拆除德国境内的民用工业设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别无选择,必须偿还赔款。而对于被逼至极限的德国而言,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没有钱?那就印钱。
德国帝国银行的印钞厂开始昼夜不停地运转,德国经济也开始以疯狂的速度走向崩溃。恶性通货膨胀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德国。
到1922年,马克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功能。而到了1923年10月之后,甚至很难再称其为“货币”。那么,当时的情况有多糟糕呢?印制纸币所需的纸张和油墨成本,竟然已超越了纸币的面值。可以说,这种货币比废纸还不值钱。
战争刚结束时,1美元可以兑换8马克,但仅仅过了约4年的时间,到1923年竟飙升至1美元兑4万2000亿马克。这种程度的增长已经没办法用“上涨”来形容,德国彻底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局势发展至此,德国的民众开始否定战争赔款本身。他们对这份将自己一生积蓄变成废纸的恶毒条约恨之入骨。甚至,当时德国的外交部长因发表“战争赔款是国家之间的约定,即便痛苦也不得不偿还”的言论后,愤怒的民众竟将他暗杀。这一事件充足表现了德国人民对战争赔款的极度仇恨。正如凯恩斯所预测的,德国逐渐陷入了野蛮与混乱的泥潭。
就在这样极度混乱的魏玛共和国时期,一个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名字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他从“拒绝支付战争赔款”的言论开始,声称要驱逐只会贪图金钱、毒害社会的犹太人而建立纯洁的日耳曼民族国家。他宣称,腐败堕落,既得利益政治家们已无法承担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只有他,才能让岌岌可危的德国重新崛起。
希特勒深谙群众的本质。他知道怎么要说国民想听的话,也明白那些因挫折感而不知所措的人们也需要一个可以信任和追随的领袖。希特勒卓越的口才和宣传为许多人类带来了“拨云见日”的体验,他们很快成为了他的追随者。
然而,这一切为何能够发生?原因正是在于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如果德国处在像现代一样相对和平的时期,人们可能会觉得希特勒只是个“疯子”,并不加以理会。然而,在连基本生存权都无法保障的极度混乱中,面对一个用巧舌如簧的言辞宣称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救世主”,人们也非常容易被迷惑。
然而,重点是,当时世界仍有机会避免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尽管希特勒获得了许多追随者,但他依然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政客。更重要的是,德国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在美国和英国的劝说下,法国终于同意大幅削减德国的战争赔款。这一决定使德国破败的经济开始慢慢地恢复,希特勒极端的宣传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但命运的女神似乎站在了希特勒这一边。他又一次迎来了一次机会,那就是美国的大萧条。随着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德国自然也无法幸免。在大萧条期间,德国的国民收入下降了40%,失业率飙升至近30%。原本已经混乱的德国经济被推向了更深的深渊。跟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民的生计问题不仅没有正真获得解决,反而愈发严重,导致他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降至谷底。而这也成为了希特勒崛起的机会。
希特勒通过大众演讲和宣传,将所有问题的原因归咎于魏玛政府的既成政治家、凡尔赛条约以及犹太人。最终,陷入极度挫折的德国人民通过投票选择了纳粹党。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成为议会中的最大政党。次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并最终通过《授权法案》,成为国家总统。
今天的故事总结如下:我们之前提到,人类历史的下层结构是经济。世间万事皆因钱而起。当工业革命开始时,殖民地的诞生成为必然,围绕殖民地展开的列强争夺战也是注定的。凯恩斯的预言非常准确:如果德国被强加无法承担的赔款,他们将燃起复仇的怒火,而若发生这种情况,施加赔款的国家反而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凯恩斯的预言完全成为现实。法国通过凡尔赛条约试图让德国永不翻身,但代价是被德国占领巴黎,蒙受屈辱。今天的故事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