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海市华山路家中,画家徐昌酩展现由他创造封面的挂历。早报记者 孙湛 图
日前,记者在上海商场上造访发现,蛇年挂历呈现滞销。作为从前炙手可热的年货,挂历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出售低谷。
但是,记载时刻的东西并没有消失,仅仅发生了改动,从墙上移到桌上,又被人攥在手里。
出于外宣的需求,1954年,中心派遣上海市制造了一批挂历。“其时上海的设备先进,技术工人的水平比较高。”84岁的徐昌酩回想。他时任上海外贸广告公司规划部担任人,担任全国15家公司挂历的制造和修改。
第一批挂历共有7种,均由6开进口的铜版纸制造,为了对外宣扬我国,上面印着黄果树瀑布、漓江等各地风景。这批挂历只印刷了5000本,作为礼品送给跟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
“号头”是手撕式的日历牌,上面印着公历和阴历,是一般市民把握日期、节气的首要东西。
62岁的市民刘德保回想,上世纪60年代,每到年末,他的母亲都带着5个孩子到曹家渡买年货,包括在新华书店里买对联和新年“号头”。
上世纪70年代,挂历开端步入了一般上海市民的日子。每当新年,单位都会给员工发挂历,图画以样板戏和英雄人物为主题。工人刘德保把挂历和对联一同摆在客厅正中心。家中换上新挂历,意味着新的一年开端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挂历简直是家中仅有的装饰品。挂历做得精巧,意味着主人所在单位的福利不错,往往会引来街坊和亲朋的仰慕。
每年,刘德保都要用笔在挂历上勾下3月5日和12月26日。前者是学雷锋日,后者是诞辰日,每年的这两天,工厂食堂都供给红烧肉面和排骨面,大家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上世纪80年代,跟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宽松,在家里能挂一本外贸挂历,是一件 “扎台型”的工作。在80年代前期,上海公民美术出书社就着手挂历的制造,主题以电影明星居多。
新年之前,市民前往上海外贸广告公司排队购买,因其紧俏,挂历图片的作者也只能拿到三本挂历,以充作稿酬。
“那局面不亚于现在邮票发行。”徐昌酩说,其时乃至有生疏人在公司门口等他,就为求得一本挂历。
其时,每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挂历订货会都有上千家公司参与,局面可以用张狂来描述。
每到10月,新华书店开端售卖挂历,这简直要占用一个楼层。在空中拉出三排钢丝,两个铁夹子固定,再贴上一个号码牌,每一款挂历就这样展现在市民眼前。比肩接踵的人们仰着头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在收银台报上号码牌和购买数量便可。“新华书店都要被挤瘫了。”上海画报出书社年挂历部主任朱永杰回想。
除挂历以外,便携的年历卡也颇受喜爱。在徐昌酩的回想中,年历卡是继纪念章后最火爆的“交换物品”,价格一度涨到了5分钱一张。在大世界门口,乃至有人用一个蹄膀换一套年历卡。
据上海公民美术出书社挂历经营部总经理钱力军回想,挂历出售最火爆时,一本挂历的印数就能到达30万至50万本,年赢利可以到达800万元。高额的赢利引发了“挂历大战”,1990年12月,挂历大战的火爆局面乃至登上了《新闻联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挂历出书进入到史无前例的火爆期。这一时期的挂历的图画以清凉美人、名车和洋房为主。一本以室内装饰为内容的《小屋新装》的挂历销量乃至到达100多万本,被业内人士叹为传奇,拍照者裘家康说:“它契合其时人们对家庭装潢审美的需求。”
关于印刷厂来说,挂历便是生产指标的保证。“挂历便是厂子一年的奔头。”一名印刷工人说。假如当年挂历销路好,厂里的年赢利就有了保证,而余下的挂历会作为福利分给工人。
刚拿到分发到的挂历,许多印刷工人就摆开地摊卖挂历,因为价格比新华书店里廉价,很受市民欢迎。这从前是齐齐哈尔路上的一景。
并且,随商场的活泼,挂历也渐渐的变成为了不少企业的宣扬手法,印着包括公司产品的图画,印刷不光寻求图画精巧,还用鎏金工艺,将企业名称和联系方式印在明显方位。
2000年左右,刘德保全家搬到了三室两厅的新房子。客厅里最显眼的方位,摆放的是瓷器和油画。作为家中从前的仅有装饰品,挂历从客厅悄然退到了书房里。
尽管印刷工艺越来越先进,本钱越来越低,体裁也渐渐变得丰厚,但挂历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它的低潮期。
昨日,在豫园小商品商场,做了10年挂历生意的商贩汪华亮和记者说,生意火爆的时分能卖出10万本,最近几年,特别从2008年开端,销量只要三四万本。另一名商贩严灿虹说,本年的订货量比上一年少了一半,“挂历一年比一年难做”。
“现在挂历一年的总印数只要10万本左右,每本赢利最多也就一块钱。”上海公民美术出书社挂历经营部总经理钱力军说,挂历商场正在日渐萎缩,客户八成来自河南、江苏、湖南等地,上海商场可忽略不计。
现在,在刘德保的子女家中,挂历现已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桌上的台历。台历因其细巧灵敏、便于记事,逐步替代了挂历的位置。
由此可见,挂历正逐步退出人们的日常日子,转而成为保藏品。“挂历包括了咱们一代人的前史回想。”作为民间保藏家,刘德保现已保藏了20多本老挂历,“挂历的改动便是年代的改动。”他说,在河南,乃至有人成立了一家挂历博物馆。
记载时刻的东西并没有消失,仅仅发生了改动,从墙上移到了桌子上,又攥在手里。手机渐渐的变成了了最便利的计时东西,“手机就能看日期,为什么买挂历?”一名白领反问道。
“曾经的日子过得慢,所以要数着挂历上的数字过。现在日子过得快,来不及看挂历就过掉了。”53岁的市民张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