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收到新近作业时的搭档小应姑娘寄来的2024新年台历两本,特别快乐;当即使用快件转赠了一本给我尊敬的曾担任过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的金实秋先生,意在与老友共享这本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
这本新年台历由新华文投和江南时报社出品,其艺术价值在于12个月的日历上方,连同封面在内,是13幅由新华日报社保藏的国内闻名艺术家创造于不一起代的艺术精品。包含李可染、孙晓云、李啸的书法,陈超的木刻,卢星堂、魏紫熙、潘觐缋、田原、黄养辉、吴冠中、董欣宾、刘海粟,李亚等九位画家的画作。这些著作有一部分是艺术家们在1988年为留念新华日报在南京出书40周年而创造的,还有些是2008年为留念新华日报创刊70周年而创造的。这是新华日报的荣耀,也是新华日报不一起代的领导对文明艺术及其价值的一种珍爱与问候。
网络年代,纸质的东西某些特定的程度地受到了萧瑟,但真实的艺术品永久都会有被保存、保藏和赏识的价值。这本台历的策划与选编者对艺术珍品所持的尊重,以及在文明构思产品的开发上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眼光,均令我为之信服。
昨日由乡下回宁,收到老友、花鸟画家唐洁寄来的由她亲手制作的体现主题为荷花的新年挂历一帧。印象中,收到这样的迎新礼物,至少已在五年以上了。
时刻近乎飞一般地行走,世事之改变令一些上了年岁的人总觉得本身是赶不上趟了。就像送挂历(台历)这样的事,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肯定算得上一种时尚。用它作为礼物馈送亲朋,一是拿得出手,二是他人也稀罕,会很恭敬地挂上墙或摆放在房间桌子上的夺目处。那些年我在一家出书社作业,社里不出挂历,每至岁末,会经过特别有路子的朋友出去讨要,弄到几本后便策画该送给哪几个心里摆得上方位的人。
并没有多久,也不知从何时开端,有助于让人们记住日子一起也起到美化居所效果的挂历(或台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界。手机和网络把太多日子中本来一些寄予情感的方法和详细的物质形状通通摧毁了。我的这位画家朋友在这个意义上可称之为逆潮流而动的人。她偏这么做,她愿以这样看似不大的物件标明她的日子态度;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汗水赋予了这件礼品的不行仿制性。她画的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她从年青年代便画荷花,画了有不少年,并以此而安身画坛,为人称道。她让荷花有了绝无仅有的色泽与风骨,画面以外给观者留出了较多的幻想空间。
我还注意到她将这幅著作寄发时的一组慢镜头:她要四下里去寻一张适宜的包装纸和一只尺度巨细相宜的拎袋,最外面才是快递公司一致的包装袋。这些年我每年收到唐洁寄来的挂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她做事情仔细、仔细,不求速度,她长于把日子的节奏调成与自己的心思、希望相匹配。她的沉着不只体现在她的画笔上,也天然流露在哪怕是为挂历装包这样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