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战争是第2次国共内战期间环绕东北战略要地四平打开的四次要害战争(1946年3月—1948年3月),因其惨烈程度被称为“四战四平”或“东方马德里之战”。以下是战争的中心信息: 1. **第一次四平战争(解放战)**:1946年3月13日—17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四平。 2. **第2次四平战争(保卫战)**:1946年4月18日—5月18日,国军反扑并夺回四平。 3. **第三次四平战争(攻坚战)**:1947年6月11日—30日,民主联军攻城未果。 4. **第四次四平战争(克复战)**:1948年3月4日—13日,终究解放四平。 **地址**:吉林省四平市,地处沈阳与长春之间,是中长铁路纽带及粮食集散地,战略地位重要。 - **第一次战争**:东北民主联军趁苏军撤离后突袭四平,抓获辽北省主席刘翰东,消灭守军3,000余人,缉获很多兵器。指挥官为钟伟、马仁兴。 - **第2次战争**:国军新一军、新六军以优势火力强攻,民主联军据守一个月后撤离。指挥防护,国军指挥官为杜聿明、陈明仁。 - **第三次战争**:民主联军初次大规模城市攻坚失利,伤亡1.3万余人,陈明仁以撒黄豆、巷战等战术坚守。 - **第四次战争**:以非常大的优势军力霸占四平,守将彭锷包围失利,国军残部毁灭。 四平是东北交通与资源纽带,国共两边均视其为操控东北的要害。苏联撤军后,国军妄图经过武力接纳东北,而则依托东北根据地抢夺主动权。曾着重“东北是我国革命的根底”,四平得失直接影响大局战略平衡。 - 四平终究由操控,切断了沈阳与长春国军的联络,加快东北解放进程。 四平战争的惨烈程度与战略意义使其成为解放战争转折点之一,显示了在东北战场从防护到反扑的进程。
下一篇:四平攻坚战中的爆炸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