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终岁末,多家出版社纷繁推出下一年的日历图书。它们或配以名家书画,古拙隽永;或辅以唐诗宋词,神韵漫长;或手绘博物图谱,可识鸟兽草木之名。一些规划精巧、印刷讲究的文明日历,销量乃至超越热销书。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最热销的文明日历年销量能够到达近30万册,许多文明日历的年销量到达5万册以上,远超一般只能发行三五千册的一般图书。 纸质日历曾经是日子的必需品。日历上勾画着亲人的生日,记录着当天的故事,每过一天,就把日历翻过一页,成为一个普通而又充溢典礼感的动作。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忙,电子日历越来越便利,纸质日历逐步淡出了很多人的日子,“翻日历”成了“老皇历”。 文明日历的出现,让纸质日历又从头回归人们的视野之中。与辅导“宜嫁娶”“忌动土”的皇历不同,也与纸张粗糙、印着日子小常识的日历悬殊,文明日历不管在体裁挑选仍是装帧规划上,都更为贴合当下读者的需求。最早带动文明日历热潮的《故宫日历》,每一日调配一张精巧的文物图片,就连书中用字都集自经典碑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本草养年日历》,从明代彩绘本《食物本草》中挑选几百种瓜果、谷物、禽肉等,依照气候递变顺次出现,食材与时节的联系一望而知。 人们缺的不是日历,而是文明。有一则文明日历的广告这样说:“假如你没时刻阅览一本完好的书,那无妨使用碎片时刻,每天花5分钟看看日历,用365天来了解一个新的常识范畴。”每天瞥一眼文明日历,人们大都时分或许并不是为了查找今天是何月何日,而是借此放松身心,感触一丝安闲与闲适。在某一种含义上说,文明日历的实用价值现已微乎其微,其特点其实更接近于以时刻为中心概念的工艺品。正因而,有很大份额的文明日历成为奉送亲朋的新年礼物。即便挑选自用的读者,由于这些日历印制得实在太精巧,很多人也不忍心在册页上留下任何笔迹。 从几年前《故宫日历》的鹤立鸡群,到现在《红楼梦日历》《汉字之美》《属相日历》等百家争鸣,让商场的归商场,文明的归文明,一本小小的日历也能够折射出社会日子的百态。但是,文明日历是否能一向“火”下去,多年之后还有多少日历能在剧烈的商场之间的竞赛中存活,终究还将由构思和文明来决议。
让翻日历成为一种文明熏陶

